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来源:江西日报   2022-03-31

  实践证明,只有铭记革命先烈的功勋,讲好英雄的故事,才能使更多人了解英烈、崇敬英烈,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清明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对于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有着重要的意义。鲜花献英烈,哀思祭英魂。清明时节,我们不仅要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就有193万余名。革命战争年代,江西省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近26万人。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山一水都留下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革命英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清明之际,无论是为烈士墓碑扫一扫尘土,还是到网上灵堂献一瓣心香,表达的都是对革命先烈的崇尚与敬仰。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冲上去,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面对凶残的敌人,他们无所畏惧,表现出“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崇高品德,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动、教育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红色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全社会形成致敬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革命老区,都要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还深情讲述过诸如夏明翰、陈树湘等英烈的故事。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正是为了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今天,各地干部群众以不同的形式缅怀革命先烈:在江西瑞金市的华屋村,当年17名红军战士栽下的青松被乡亲们取名为“烈士林”;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8座无名桥梁以烈士名字命名;在全国许多地方,“寻亲热线”正在帮烈士寻亲、帮烈士找家……实践证明,只有铭记革命先烈的功勋,讲好英雄的故事,才能使更多人了解英烈、崇敬英烈,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关爱英烈家属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温度与良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省印发《革命英烈后代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六项活动”,办好16件实事,在全省迅速掀起关爱烈士家属、为烈属解难题办实事的热潮。关爱英烈的家属,既是对烈士的告慰,更是对今人的激励,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烈、争当先锋的氛围,让烈士后人享受先辈的荣光。比如,在网络平台发布的英烈事迹后面,留言最多的是年轻人,其中不乏英烈的孙辈。当他们谈起“我爷爷”“我姥爷”,言语间是那样的自豪、那样的骄傲。对先辈的敬意、对英雄的崇尚,已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激励他们开拓奋进的不竭动力。

  朱德同志1943年在延安“纪念左权将军牺牲一周年追悼会”上,写下这么一行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纪念英烈、缅怀英烈,是为了让民族的记忆与我们相伴同行,让伟大的事业薪火相传。缅怀是思念,也是照着去做。不负历史、不负先烈,我们应当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砥砺品格、拼搏奋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何东平)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