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西乡塘区金陵镇:千年古村焕新貌 产业兴旺迎蝶变

来源:南宁日报   2021-11-29

  西乡塘区金陵镇刚德村闯出一条“种养结合,多元发展”致富路

  千年古村焕新貌 产业兴旺迎蝶变

刚德村肉牛养殖场里,饲养员在给肉牛投料

 

西乡塘区石鉴文化节祭典主题活动在刚德村热闹举行 通讯员 陈婷摄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自古有“三乡十六村”之称,注重儒家文化,各村起村名之时,就一直秉持“仁义道德、安居乐业、忠精勇武、宏达广博、刚健明敏”的理念。宋代始建的金陵镇刚德村正得名于此。时光流转,兴衰更迭,刚德村带着美好的寓意和憧憬,走过千年。新时代下,刚德村产业兴旺,风貌焕新,文化振兴,迎来了美丽蝶变。

  产业兴旺富起来

  坐落于右江之滨的刚德村,依托地理优势,“靠江吃江”。过去以网箱养鱼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产业模式单一,带富能力不强,曾于2015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村。随着“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以及右江全面综合治理,刚德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组下定决心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精心考察、引进技术、组建合作社,带领村民闯出一条“种养结合,多元发展”的致富路,建成南宁市的“菜篮子”“肉盘子”供应基地。

  数百亩红薯叶、千亩“三瓜”(冬瓜、南瓜、茄瓜)成为刚德村村民名副其实的“钱袋子”“致富瓜”,每日销往南宁市各大菜市,村民种植收入可达1.8万元/年。村里特色养殖业兴旺发达,千头肉牛、万只鸽子、各类鸡鸭、特色黄沙鳖等深受市场欢迎,各类养殖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

  产业强起来的刚德村,村集体经济从5年前仅有的微薄租金到2021年突破30万元大关。“今年我们还邀请自治区的农业技术专家出谋划策,打算发挥村民多年的‘渔业行家’优势,盘活村里的22个百年古池塘,发展‘水清鱼肥’生态新经济。”村党支部书记卢源高信心满满地展望。

  村容村貌美起来

  随着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古村“塑形”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足加减法,全域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

  村党支部做足“三清三拆”减法,认真听取民情民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带头开展清拆活动;做足“美化亮化”加法,增设“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硬化道路25.5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50多盏,修缮提升文化广场,建设文化长廊,村庄建设得像公园。此外,为加强常态长效管理,在原有9名保洁员基础上,村里还增设公益性岗位,聘请脱贫户、低保户为村级卫生保洁员、水域巡查员,划分责任区,维持村容整洁干净。

  “过去村子里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路也不好走。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旧房子拆除后,活动的公共场地也多了起来,村貌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幸福。”刚德村脱贫户黄河英说道。

  文化塑魂强起来

  刚德村是邕州首位进士、壮族首位进士、北宋名臣——石鉴的故里。千年枞槺树庇荫村民,百年古榕树屹立村中,村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村内近千年的石鉴墓、数百年石鉴祠及三栋百余年清代建筑列入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石鉴祭拜习俗”被南宁市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9月,石鉴研究会在南宁市正式成立,会员近百。2018年4月,由研究会主持编写,刘止平、石天飞编著的《北宋名臣石鉴》出版。2020年,石鉴文化室、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村内还有50多栋清代乡村传统建筑和11条古巷遗存完整,千年渡船文化延续至今,更有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历史文物保护点,于南宁市博物馆展示的大石南宁龙即来源于刚德村大石坡。

  近年来,该村驻村工作组与村党支部着力找寻文化脉络,细致梳理家风家训,建设精神文明。由此,一条建在村中央主干道上20米长的“文化墙”应运而生,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支部建设、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多个板块。古今文化对接让千年古村更美丽。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