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实践出真知 劳动最光荣

来源:南宁日报   2022-04-28

实践出真知 劳动最光荣

——西乡塘区教育系统抓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宁市鲁班路小学积极探索学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将制作鲁班锁作为学校传承鲁班木工制作文化的重要手段。 记者黄红锦 摄

  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图为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包饺子。 (学校供图)

  自2021年5月南宁市西乡塘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以来,为了继续深化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途径,西乡塘区教育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四个体系”,打造五育融合、学段贯通、区校联动、家校社协同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格局,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师生到劳动实践基地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记者黄红锦 摄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叠衣服、叠被子)比赛。(学校供图)  

  重构——让劳动教育有实践

  缤纷四月,惠风和畅,正是劳动好时节,在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采摘蔬菜、为蔬菜浇水等。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校长杨乐介绍,该校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建设“梦想田园种植区”与“家庭生活实践区”两个实践基地,孩子在劳动中得到锻炼。

  把“劳动”上升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西乡塘区通过组建“城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组”,充分利用美丽南方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育人功能,将课程设置、实践项目设计、过程评价等进行合理统筹、科学整合,实现校内育人向校外育人延伸,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同时,邀请专家团队到学校现场调研,规划实验校蓝本,秉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一生一技、科技赋能”的劳动教育理念,建设实验校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提供场地保障。

  西乡塘区各校充分挖掘本土地域资源,充实和丰富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积极打造一校一特色。如南宁市鲁班路小学积极探索学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将制作鲁班锁作为学校传承鲁班木工制作文化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城区创建了中药种植、壮族会鼓、天琴、茶艺、木作等10余个非遗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学校。

  外化——让劳动教育有阵地

  “从课内走向课外,我们在行走乡村、体验农业劳动中,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喜悦。”这是西乡塘学子来到美丽南方参与劳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后写下的心得体会。

  西乡塘区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美丽南方建设自治区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设立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民俗文化——“绿蓝红”三色劳动研学综合实践课程,构建起“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学科融合”的课程新体系。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西乡塘区推出“劳动研学云课堂”课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尝试录制了水稻育秧、机器插秧等系列“云课堂”视频,学生在学校、教室不出校门也可开展劳动研学实践。

  “仅2021年,我们在美丽南方月亮湖、和美航空、万佳葡萄园、八桂丝源等园区承接线上线下劳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共107场,参与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生2.2万人次。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西乡塘区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梁栋说。

  内化——让劳动教育提素养

  一年级学生比赛整理书包、二年级学生比赛折叠衣物、三年级学生比赛水果拼盘……4月27日,在南宁市龙腾路小学劳动周成果展暨学生技能大赛中,学生们展现出良好的劳动素养。

  这是西乡塘区在劳动教育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协同体系的具体体现。每学年,西乡塘区各中小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主题系列活动,截至目前辖区133所中小学开展了劳模大讲堂、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劳动周活动。同时,学校对学生家庭劳动进行清单式管理,家长根据孩子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实现了校内劳动与家务劳动有效衔接。

  此外,各校还搭建活动平台,与社区形成联动。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把劳动实践与家庭劳动、社区劳动相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社区公益服务,在学校举办的“美食大赛”活动中,每个学生在家做一道菜,从中体验自力更生的生活乐趣,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评价——让劳动教育可持续

  如何确保劳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多元化?答案是:不仅要研究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协同体系,还需要创新建立评价体系。

  西乡塘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相结合,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长效评价体系。

  目前,各校在城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组的指导下,围绕劳动技能与创新、劳动态度与习惯、劳动观念与品质三个维度九项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学生劳动素质评价表”,并根据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设计相应的考查表格、问卷题卡、实践检测表等,解决了实际操作与学校、家长、学生三个评价主体发挥能动效应之间的矛盾。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校长青军向记者介绍,该校构建了“学科+劳动”“劳动+五育”“生活+劳动”“技术+劳动”的“四域融合”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五育、生活、技术相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生活实践中,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融进“大劳技”课程中,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中,同时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推进学校劳动育人的特色发展。

  孩子观察、探索、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在一次次劳动实践中得以提升。“以前,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抢着做,有难度的事情想办法做。”孩子们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欣喜。 (陈媚 雷艳红 梁俊环)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