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南宁:气质灵巧壮家女 云彩锦绣蕴匠心

来源:南宁晚报   2021-04-21

  南宁市东葛路,沿街二楼,记者见到李村灵时,她端坐在织锦机前,动作娴熟地示范操作起织壮锦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李村灵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壮锦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李村灵娴熟地操作织锦机 宋延康摄

  经纬有内涵  壮锦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壮锦以棉、麻线做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真丝或棉线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同时,织物具有一定的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历经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四大名锦里唯一的民族织锦。壮锦起源于宋代,历史悠久,相较于其他三大名锦而言,壮锦用料多取自于当地的棉花,就地取材的同时,有时也会采用少许丝、绸等原料。

  在壮乡长大的李村灵,对壮锦、织锦从小就不陌生,街坊邻里阿姆阿婶们每天都会把木织锦机从屋里搬到屋檐下开始一天的劳作。织锦机嘚嗒嘚嗒地响,梭子里的彩线渐渐少了,布卷则越织越厚,图案也慢慢成型。最终,漂亮整齐、颜色搭配恰到好处、艳而不俗的壮锦铺展开来。李村灵至今还记得奶奶的一床万字菊花纹的壮锦从她出嫁到回归大地,陪伴了老人大半生。

  织壮锦有学问 一道道程序展现独特魅力

  织锦转筒线需要有耐心,要由浅入深地操作。古老的纺线机看起来操作轻松,但接下来的棉纱制作工艺会让人明白织一幅壮锦真不容易。把整块的棉芯织成线,水煮后清洗,再放入大染缸里浸泡硫化染料,染料味道很重,捞出清洗时要特别小心,沾到身上就很难清洗了,且还有腐蚀性。染好的棉纱需要用米浆等浸润后再次清洗,经过晒干再量分成扎并卷成筒状,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梳纱刮纱。穿棕穿扣的工序是壮锦成型好坏的关键,穿错了只得重来。李村灵还记得当年的老师陈晔手把手教她织壮锦时的场景。

  老师告诉李村灵,以前的织锦师傅都是没有图纸的,图在心中,色彩也是随自己的喜好。心灵手巧的李村灵坚持按图纸学织不同的基础图案,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壮锦形状在她的心中逐渐形成。

  创新更利传承 壮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壮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未来想要生产出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壮锦产品,就必须将壮族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靖西的壮锦文化。李村灵作为传承人,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展览、演示、交流和“非遗走进校园”等方式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壮族传统织锦技艺的精髓传承与发扬。

  当下,在新的产业模式下,一方面,李村灵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另一方面,她大胆创新,研发出抱枕、箱包、服饰、床饰等丰富多彩的壮锦衍生品。这些壮锦的“新生事物”更柔和舒适、素雅美观、时尚大方,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一些外地甚至外国游客还慕名而来,大量选购心仪的壮锦衍生品。(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韩佳利)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