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那莲古圩妇女七夕“赛巧” 巧手在民间传统盼传承

来源:南宁文明网   2016-08-09

  

那莲七夕花台斗艳

  七夕怎么过?对于年轻的情侣来说,这个中国情人节是充满甜蜜浪漫气息的节日。而位于邕宁八尺江畔的那莲古圩的人们,七夕仍保持着做手艺、赛巧等传统习俗,柚子做成狮子、小米染色点米作画……各家各户摆“花台”,展示用时令果蔬、五谷杂粮等制作成的手工艺品,坚守着这一百年传统赛巧活动。

  记者8日走进古圩,感受这传统而不失热闹的节日气氛。在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古圩,有这么一个传说,每年七月七日七仙女都会到那莲老街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沐浴,挑选“巧女”。因此,那莲的赛巧节在七夕前一天举行。其实为了七夕的到来,不少妇女早在大半个月前就开始选种泡谷、染米、做手艺。泡谷种为的是要“泡苗种字”(用秧苗种成“七夕”二字的形状),原来,哪家种出的“字”茂盛,就证明哪家的妇女心灵手巧。这也是那莲妇女赛巧活动的第一关。

  七夕前一天,那莲古圩家家户户摆出花台,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8日下午,记者在那莲街看到,这些花台都少不了染成五颜六色的米粒制作的点米画或对联,或是充满七夕元素的“牛郎织女”“荷花”等图画。嫁到外地的那莲女曾杰娟当天特意赶回那莲,摆在娘家门口的花台便是她一手制作的。巧手的她,螺壳、石磨、牛绳都可以作为素材,不到半天功夫,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台便成型了。

  50多岁的邓春娟家里的几亩水田今年收成不错,打谷子的稻草她没扔掉,巧手的她用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搭建了一间微缩的茅草农家屋院,里面有桌有凳有床,外面还晒有收获的作物。不过她的儿子说院子还缺少点东西,地里抓了把泥三两下就捏出一头栩栩如生的水牛。古圩里不仅有“巧女”,那莲街的张瑞仕老人有一手木雕的手艺,下山虎、报喜鸟,当天他的花台周边全是自己雕刻的作品,供大家细细欣赏。

  当晚,居民家制作的手工艺以及摆出来的花台还进行了评奖活动。邕宁区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刘炳政说,那莲的赛巧活动是美丽、善良、智慧的结合,这个淳朴的民风给邕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希望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能够被挖掘并保护、传承下去。(南宁晚报 记者 郑芳 文/图)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