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南宁:生态文明融入城市血脉 绿水青山润泽幸福生活

来源:南宁日报   2021-01-15

蓝天白云下,一湾清水为生态绿城增添秀色。 记者宋延康摄

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河水潺潺,草木葱茏,空气常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记者黄维业摄

  嘱托,声声在耳;奋斗,孜孜不懈;成绩,历历在目。

  作为壮乡首府,“十三五”期间,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首府生态名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首府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蓝天下,高楼林立的城市充满活力。 记者潘浩 见习记者黄红锦 摄  

水清岸绿的南湖。记者潘浩 见习记者黄红锦 摄  

  总书记的 期许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南宁的 答卷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南宁蓝”保持常态,2020年南宁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南宁市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达100%,实现“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全市建成区原有38个黑臭河段基本消除黑臭,南宁成功入围国家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南宁市连续3年蝉联全国“美丽山水城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南宁蓝”保持常态 城市“气质”提升

  轻快的笔触勾勒出白云的轮廓,鲜明的颜料涂抹出蓝天的色彩,在美术爱好者黎天勇的画笔下,生态之美从现实跃入画纸。“过去作画只关注眼前的风景,如今更偏爱头顶的蓝天,蓝色和白色的颜料总是用得最快。”南宁天空中的这抹蓝,成为黎天勇画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态“颜值”在线、城市“气质”提升、天空一“蓝”无余。“南宁蓝”保持常态的背后,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努力。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以“不容一粒沙”的决心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相继出台《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规划》《南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先后实施了“集中整治年”、“制度建设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以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需求。

  锚定目标,高举扬尘治理“指挥棒”——南宁市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开展道路积尘走航监测;设置联合执法卡点,遏制泥头车渣土和散装物料运输撒漏;联动惩罚,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和违法违章信息发布制度。

  调整结构,启动绿色能源“置换器”——淘汰落后产能,完成重污染企业搬迁;鼓励燃煤锅炉“煤改气”,发展再生能源;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24小时在线监控系统,为蓝天筑牢穹顶屏障;加快绿色公共交通建设,开通运营的4条轨道交通线路和2条快速公交(BRT)线路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优选择。

  源头治理,扎紧污染排放“出风口”——排查扬尘源头,加强对建筑工地、消纳场等污染源头管控;整治“散乱污”企业,推进工业园区循环改造;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划定了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和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禁止通行区域;在秸秆禁烧区,139个视频监控点让火点“有迹可循”。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列。

  清风徐来碧波荡 风景这边独好

  冬日晴好,一抹暖阳落在那考河湿地公园,一江碧水蜿蜒向前,鱼翔浅底逐草嬉戏,约6公里长的美丽河道绿意涌动。这里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南宁黑臭水体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项目。

  2015年,总投资约11.9亿元的那考河流域PPP综合治理项目启动,“那考河模式”嵌入南宁城市水环境治理:以PPP模式为核心、以全流域治理理念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经纬,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河道全线截污,海绵城市技术“造血”,把长6.35公里的那考河打造成一个生态海绵体。

  把黑水变成清水,把河道嵌入绿道,从那考河到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南宁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接续治水,让建成区13条城市内河38个黑臭河段重获新生。

  治理水污染,黑臭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十三五”以来,南宁建成全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沙江河再生水厂,完成沙江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建设;亭子冲、那平江等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竹排江茅桥湖至邕江出水口段经系统治理已消除黑臭并保持稳定;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塘江综合整治工程、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3个PPP项目(涵盖8条内河流域)加快建设;各河段影响水质的控源截污工程按期完成,南宁市建成区累计完成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约1290公里。

  污水处理厂是黑臭水体的末端治理环节。南宁市以问题为导向,补齐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短板。2018—2020年新建污水处理厂8座、改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6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3万吨/日(近一年日均城市供水量约148.31万吨),满足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治理的“触角”在我市延伸,编织成一条川流不息的生态“长廊”。经过整治的百里秀美邕江集防洪、饮用水源保护、通航能力提高、水质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休闲景观建设于一体,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完美契合。

  五年来,南宁市厚植生态底色,推进绿城品质提档升级,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绿城南宁在山水和谐中焕发勃勃生机。

  人与自然更相融 共绘美丽画卷

  绿树翠柏连绵起伏,景观小品错落有致……点灯山原本是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南宁市通过实施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让它实现了从“产石头”到“产风景”的华丽转身。从2018年起,南宁市对点灯山等2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开展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完成21个,正在施工建设2个。

  从修复绿水青山,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接力棒”不断交接,生态治理的脚步迈向更高标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聚焦环保督察,提升群众幸福感。南宁市狠抓各级环境督察问题整改,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及南宁市的8个问题和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涉及南宁市的6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筑牢土壤安全防线。全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完成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双100%”完成;6家危化品企业完成搬迁改造;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走出“南宁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南宁市通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三大重点产业,为拥抱“高精尖”产业腾出空间,孕育出更多绿色新动能。

  绿色,唤起人们对生态宜居的渴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老南宁·三街两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展新貌,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城市级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爱南宁APP”实现“一码通城”……南宁城市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宜居的环境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天人合一的“风景线”,它为南宁扎实推动生态保护留下“绿色注脚”;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不容破坏的“生命线”,它为南宁高质量发展筑起牢固的“绿色基石”;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的“幸福线”,它为持续推进绿城品质升级积蓄“绿色能量”。

  新闻会客厅

  推动环保产业与绿色经济长足发展

  广西大学环保科学研究所教授朱红祥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大力提升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将148公里的邕江两岸打造成了“百里秀美邕江”城市景观带。建成区13条城市内河、38个黑臭河段在政企合力之下重新焕发活力,完成了化浊为清的华丽蜕变,南宁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之一;连续三年获得“美丽山水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宜居城市之一。

  同时,南宁市的环保产业与绿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批高精尖的创新环境企业,在环保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之一。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吴金艳

  南宁市“十三五”时期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首府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亮丽画卷。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宁蓝”成为常态、百里秀美邕江美如画、黑臭水体“污点”变“景点”、垃圾分类成为共识……这些美好变化,大大提升了市民生态幸福感和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 (南宁日报记者杨盛 )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