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南宁未成年人网络家园

传承非遗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来源:南宁日报   2020-12-29

传承非遗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以优秀传统文化润童心

 

2020年,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终审中,解放路小学的节目《邕城戏韵》获原创类荣誉称号。(覃馨仪摄)

  地处邕城繁华地段,毗邻新会书院,“十三五”期间,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条件,不断完善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积极打造“和合文化”教育品牌,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学校特色品牌,梳理出“积极推动邕剧、南宁民谣、剪纸、醒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发展主脉络,全方位、多元化开展和传承美育活动。如今,这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正焕发出新光彩。

  依托重要资源 奠定传承基础

  新会书院是解放路小学的前身,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的展示中心。2015年,杜小鹭担任校长后,思考学校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创出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传承发展中,学校依托非遗场馆,文脉相承。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新会书院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邕剧文化,学习戏曲知识,欣赏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近距离和邕剧演员互动交流。新会书院独特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依托非遗传人,薪火相传。学校聘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钟昀睿担任传承基地的指导教师,并在校内设立钟昀睿剪纸工作室。在南宁民谣传承方面,邀请南宁民谣传承人谢桂友到校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和专业指导。邕剧的学习,得到了南宁市民族文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演员、艺术家入校普及邕剧知识,开展戏曲培训。

  正是非遗传承人和专家、老师的身口相传和悉心指导,学生得以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习剪纸、诵民谣、学邕剧”成为解放路小学的教育特色和亮点,学校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荣誉称号。

  融合社团活动 创建实践平台

  为深入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品牌,解放路小学成立了剪纸、民谣、醒狮、戏曲等多个非遗社团,学生在专家、传人和老师的指导下每周定期进行集中学习。

  在剪纸社团,钟昀睿定期对师生进行剪纸培训,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在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为学校培养一批剪纸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项目。学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展览,有多人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成绩喜人。

  学校派骨干教师走访民间老艺人,把收集到的民间流传的民谣作品,编辑研发成《寻梦老南宁,童声诵民谣》的民谣校本教材,通过晨会、班队会、传统技艺节等途径让师生学唱。同时,成立了民谣社团让社团成员定期接受培训,不定期参加各类展示活动,不断拓宽传承渠道,丰富传承方式,发展南宁民谣。

  在戏曲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校从各班挑选学生组成小梅花艺术团,请专家定期进校园对艺术团成员进行培训、编排剧目培育邕剧苗子,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社团里认真学习戏曲基本功,唱念做打,细细练,慢慢磨,逐渐成长为戏艺出彩“小戏娃”。

  提升非遗影响 凸显美育成效

  随着非遗传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解放路小学的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力也显著提升。“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孩子们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创新者。”杜小鹭如是说。

  近年来,学校非遗传承硕果累累,戏曲舞蹈《邕城戏韵》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周活动中荣获朱槿花奖和优秀演出奖;戏曲节目《双孖井水谣》《贵妃醉酒》《邕州忠魂》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金奖,其中《邕城戏韵》2018年荣获广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小梅花艺术团登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18”舞台,与中外艺术家同台演绎戏曲经典《梨花颂》;2019年,小梅花艺术团成员跟随南宁市“文化走亲东盟行”团队出访缅甸、老挝,搭建东南亚各国艺术交流的桥梁;2019年7月,杜小鹭荣获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19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教师”称号,小梅花艺术团在活动颁奖典礼演出中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学校非遗特色。

  杜小鹭表示,解放路小学将继续深入拓展非遗传承工作和美育工作,让非遗文化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创新发展,唤起孩子们对邕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南宁日报记者莫俊 通讯员吴小宁)

  

主办单位: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wd_paramtracker("_wdx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